中國林業網7月30日訊:7月28日,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重大項目——《西北地區鹽堿地生態恢復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在寧夏啟動。該項目總投資794萬元,自治區林業廳歸口管理,寧夏大學具體承擔,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農業節水研究所等單位參與。這是我國第一個針對西北地區鹽堿地生態恢復的林業重大科研項目,也是我區首次實施的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重大科研專項。
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科技司司長彭有冬出席項目啟動儀式并講話。寧夏林業廳黨組書記、廳長馬金元出席項目啟動儀式,副廳長金韶琴致辭。寧夏大學副校長謝應忠,項目咨詢專家、項目協作單位代表和項目組共計40余人參加了項目啟動儀式。
《西北地區鹽堿地生態恢復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主要針對西北地區鹽堿地植被重建困難、生態恢復緩慢的瓶頸問題,以鹽堿地改良利用為突破口,通過暗溝排鹽、樹坑墊層防止返鹽等鹽堿地低成本長效治理技術,以及耐鹽堿喬灌草優化配置技術、節水灌溉與精準施肥和可持續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分別在寧夏、甘肅、新疆進行集成與示范,建立鹽堿地生態恢復技術示范樣板,形成西北地區鹽堿地生態恢復關鍵技術體系,為我國同類重要生態區域植被高效恢復提供科技支撐。
彭有冬指出,西北地區鹽堿地治理與生態建設的壓力十分巨大。通過開展西北鹽堿土壤低成本長效治理技術、林草優化配置技術和生態恢復模式等研究,有望突破鹽堿地植被重建困難、生態恢復緩慢和保存率低的瓶頸,形成西北鹽堿地生態恢復技術體系,為促進我國同類地區生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彭有冬要求,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要不斷完善項目實施方案,加快項目組織實施,加強創新研究,要做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在突出技術創新,降低成本的同時,要突出經濟和社會效益長效性。各實施單位之間要加強協作與創新,多借鑒、引用現有的技術和林草品種,加強合作,把項目做好,真正發揮項目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