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建設和發展城市森林,提升森林的生態功能,在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支持下,上海市林業局和上海交通大學共同舉辦的“森林生態功能,讓城市和我們更美好”國際論壇于5月25日上午揭幕。來自瑞典、芬蘭、美國等及國內的專家學者,分別介紹了國內外先進的森林經營技術和管理措施,探討了城市化與城市森林發展關系的特點等,為上海市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宜居城市建言獻策。
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介紹,目前全市綠地面積已達4.8萬公頃,林地面積10萬多公頃,濕地37萬多公頃,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區綠化為主體、郊區新城綠化為補充、生態林地和防護林地為外圍支撐的“環、楔、廊、園、林”生態格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教授,在研討會上作了《關于我國城市林業研究的一些歷史問題》主旨演講,他回顧了我國城市林業的發展歷史,認為大家應該要接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更要回歸自然。他提出三點建議:“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二,博采眾長,創造發揮;三,立足現在,面向未來”。他指出通過加強規劃、研究和合作,促進城市林業和村社林業協調發展的思路,他說:“城市林業是一項長遠的建設,從事這項建設要站的高,看得遠,依據城市生態系統的科學知識,吸取國內外經驗,創造性工作,力所能及爭取最大效益”。
國際著名林業專家、來自瑞典的Cecil Konijnendijk教授,深入剖析了城市森林和居民的多種關系,提出森林的發展與居民的生活可以協調共存、相得益彰,森林不但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更能帶動起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幸良教授將此功能稱為“城市森林供給”,他指出,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中,推動我國城鎮化的綠色化、低碳化,構建健康、穩定的城市生態系統,擴大城市森林供給是關鍵的戰略選擇。
本次論壇上透露,上海正積極構建“城在林中,林在城內”的生態宜居城市。據初步構想,2040年,上海生態用地比例要達到陸域面積的5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中心城新增公共綠地30平方公里以上,自然濕地保有率32%,濕地保護率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