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布的《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在突發疫情等緊急情況時,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后收費。放在“生命至上”的窗口下觀察,受訪專家認為,此舉更多彰顯出“對人權的一種尊重”。
政府兜底有助遏制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治療費用的問題一直備受各界關注。1月21日,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公告稱,對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采取特殊報銷政策,將《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覆蓋的藥品和醫療服務項目,全部臨時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換言之,已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相關醫療費由政府兜底,實施先救治后結算。
在疫情暴發早期,社交平臺上曾傳出有疑似患者因擔心費用過高的問題而猶豫要不要到醫院救治。而在3月5日發布的《意見》中,再一次明確了“突發疫情先救治后結算”的原則,這將有力地推動新冠肺炎患者及時得到救治,有助于全國上下一盤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清華大學醫療服務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告訴中新社記者,“先救治、后收費”政策對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都有積極影響。相比2003年的非典疫情,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政府的救治政策出臺更為及時,落實更為全面。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常健表示,“先救治后收費”的原則確保了新冠肺炎患者不因費用問題而耽誤治療。此外部分特殊群體收入不高,盡管有醫保報銷比例,仍然可能付不起費用,因此需要建立一些醫藥費用的豁免制度。
“零自付”的現實考量
事實上,國際上將法定傳染病的治療費用由公費承擔是一種通行做法。2013年,日本將H7N9型禽流感確定為“指定傳染病”,其治療費用由公費承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亦對境內的新冠肺炎患者實施公費治療。
在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后收費”以外,這次疫情救治中,中國相繼出臺的政策讓患者享受到免費救治。記者了解到,如果費用自理,部分重癥患者若在ICU使用呼吸機,首日費用約為1500元(人民幣,下同),此后每日的費用為800元左右。如果用到“人工肺”ECMO治療,則首日費用約6萬元,此后每日的費用約1000元;再加上綜合治療,費用高達約10萬-20萬元。
外界注意到,在疫情暴發早期,中國財政部便發布公告稱,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費用在基本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按規定支付后,財政兜底,中央財政補助60%;疑似患者的治療費用,由就醫地制定補助政策并安排資金,中央財政酌情給予補助。這意味著,新冠肺炎患者得到了免費治療,實現“零自付”。
廣西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卓家同告訴中新社記者,“免費治療不僅讓新冠肺炎患者受益,同時也讓更多中國人受益。”新冠肺炎是傳染病,如果病人因為支付不起治療費用而不去醫院看病,將會造成更大范圍的感染。
“先救治后收費”回歸生命至上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波及范圍甚廣的突發疫情,沿用過往按部就班的醫療體制難免有些不合時宜。“先救治后付費”有利于盡早隔離病人、遏制疫情。
有專家指出,此番《意見》再次明確“先救治后收費”,其實是將患者利益調至“首位”,是生命至上的溫情之舉。對于“先救治后收費”的做法,常健給予充分肯定:“這是對人的基本生命權的保障,也是對人權的一種尊重。”
在3月3日舉行的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財政部社會保障司司長符金陵表示,截至3月2日,各級財政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087.5億元,醫療費用的保障比較充足,民眾不會因醫療費用問題而延誤救治。
此間有評論指出,《意見》中規定突發疫情時醫療機構對患者實施先救治后付費的應對辦法,顯然是將戰“疫”期間的臨時性政策升級為醫保制度改革的常態化舉措。這是經歷實戰后的一種政策設計創新,也是堅持求實原則、展現人文關懷的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