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論,就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具有重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一方面,它深化了我們對資源環境價值的認識。資源環境不僅具有巨大的實物價值,比如綠水青山能夠提供木材、淡水等物質產品,同時還具有獨特的生態價值,比如綠水青山能夠提供清新空氣、舒適環境等生態產品。保護資源環境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它揭示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不是對立的,經濟發展不應該是對資源環境的竭澤而漁,保護資源環境也不應該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這里的關鍵是人,核心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轉化途徑。
實踐證明,森林旅游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一個有效“轉化器”。我國森林旅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40年來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森林旅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成為林業現代化建設的一大亮點,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福祉的一大事業。據統計,2018年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16億人次,占到國內旅游人數的30%,創造社會綜合產值1.5萬億元,成為繼經濟林產品種植與采集業、木材加工與木竹制品制造業之后,年產值突破萬億元的第三大林業支柱產業。
我國森林旅游經過40年的發展,其外延和內涵有了很大的豐富。我們今天所說的森林旅游被定義為:人們以自然生態資源及其外部物質環境為依托所開展的游覽觀光、休閑度假、健身養生、文化教育等各類活動的總稱。也就是說,森林旅游不再只局限于森林生態系統一種自然生態資源,而是依托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四大生態系統等所有的自然資源;不再只是人們欣賞自然生態景觀的一種游玩方式,而是民眾享受自然生態的一種生活方式。
俯瞰林區 供圖 俞耀芳
森林旅游發展前景分析
與40年前相比,今天我國森林旅游發展前景更加光明,特別是以下五個方面為森林旅游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發展森林旅游展示了光明前景。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其中生態環境顯得尤為突出。在新的時代,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淡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在新的時代,人民群眾通過旅游特別是森林旅游走出家門、走進大自然,享受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提供的優質生態產品,正在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ǘ嫿ㄉ鷳B文明建設制度體系,為發展森林旅游提供了廣闊舞臺。為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黨中央、國務院近年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比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把森林旅游定性為綠色產業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對發展森林旅游提出明確要求。又比如,《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都對發展森林旅游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ㄈ嵤┼l村發展戰略和精準扶貧,為發展森林旅游賦予了時代重任。實踐證明,開展森林旅游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能夠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正因如此,近些年來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森林旅游工作越來越重視,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大家看到的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的典型,很多都與森林旅游或者林業相關。比如,“兩山”理論的發源地浙江湖州,以森林資源為依托開展的鄉村旅游,就是鄉村振興中一個森林旅游成功范例。再比如,全國依托森林旅游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35萬戶共計110萬人,這是森林旅游對精準扶貧發揮作用的有力體現。
?。ㄋ模┳匀槐Wo地管理體制改革,為發展森林旅游創造了有利條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據統計,我國共有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沙漠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1.1萬多處,占到國土總面積的18%以上,是開展森林旅游的主要載體。過去,這些自然保護地分屬于國務院不同部門管理,不僅不利于自然保護地的統一監管,也制約了森林旅游的發展。2018年機構改革,明確由國家林草局負責自然保護地的管理,這為森林旅游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ㄎ澹└黝惿鐣Y源的加速集聚,為發展森林旅游增添了強勁動力。隨著森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各類投資商、生產商、服務商、社團組織、旅行社、金融機構等積極投身森林旅游領域,形成了一股推進森林旅游發展的強大力量。比如,中國林業集團把森林旅游作為其發展的支柱板塊,積極拓展森林旅游新業務和打造森林旅游新業態,形成了“以浙江千島湖為引領、一湖帶十湖連百湖”的森林生態旅游大格局。又比如,東北地區的各大林業集團公司,與各類社會力量共同打造各具特色的森林旅游產品,取得了明顯成效,近5年對集團年產值的貢獻率都在20%以上。
森林景區的特色木屋 供圖 俞耀芳
森林旅游發展主要問題
我國森林旅游經過40年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未來的發展前景也十分廣闊,但目前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突出的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森林旅游單調雷同,特色不夠。主要體現在產品單一、產業鏈單純兩個方面。
一是大多數森林旅游地在產品打造上,基本停留在一個自然景觀、一個季節和一個時段之上,特別是缺乏具有生態特色的自然風景與生態文化、室外游憩與室內娛樂、感官享受與心境享受、冬季項目與夏季項目有機結合的產品,難以滿足人們觀光、度假、康養等多樣化的需求,無法留住游客進行長時間深度旅游。
二是大多數森林旅游地很少圍繞主要景觀進行延伸開發,沒有形成產業鏈,特別是缺乏具有森林特點的森林浴、森林運動、森林探險、森林教育、森林研學等參與性強、特色鮮明的內容,只能滿足“走馬觀花”“到此一游”的觀光式旅游需要,無法激發游客第二次和多次前往旅游的欲望。
第二個方面,森林旅游基礎設施缺乏,支撐不力。突出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進入性設施不健全。我國森林旅游地大多處于偏僻的山區林區,交通條件相對落后。比如,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旅游資源極為優越,但由于要在旅途上花費大量時間,很多人望而卻步。又如,長白山林區是極負盛名的森林旅游地,但由于各大城市到長白山的航班數量少、時段差,成為制約這里森林旅游發展的一大瓶頸。
二是服務性設施不完善。很多地方要么服務設施缺失,比如沒有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性設施,及游覽步道體系、解說系統、標示系統等功能性設施;要么服務設施粗制濫造,缺乏精細打造,服務功能差,無法滿足游客的高水平需求。
第三個方面,森林旅游發展政策提供不足,缺乏整體性、針對性。我國還沒有形成森林旅游的完整政策體系,目前主要依靠大旅游政策和自然資源管理政策。當前,有兩個政策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投融資政策。森林旅游是一個投入高、產出慢的長周期產業,又是一個門檻高、限制多的生態產業,投融資政策上應該有自身的特點。目前,很多企業看好森林旅游發展的潛力,希望進入森林旅游有所作為,但由于融資困難、投資保障不明確而畏手畏腳,這是森林旅游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用地政策。森林旅游主要載體的自然保護地,大多是生態紅線區或禁止開發區,在這里搞森林旅游限制很多,特別是森林旅游設施用地是按照一般建設用地對待,這是制約森林旅游充分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個方面,森林旅游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粗放與粗糙并存。我國森林旅游是在國有林場和森林公園母體上發展起來的,在相當長時間內帶有濃厚的“林業多種經營”性質,管理水平一直不高。即使后來引進了大企業、專業團隊,但一些方面仍不盡人意,經營管理上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
一是宏觀上缺乏有力的統籌。受行政管轄分割的影響,導致一個區域內的森林旅游資源不能統籌規劃和打造、統一經營和管理,形不成森林旅游的整體格局,給游客帶來極大的不便。同時,受森林旅游的資源管理和行業管理分屬不同部門的影響,致使森林旅游要么開發低效、要么開發過度。
二是微觀上缺乏復合型人才。從業者要么缺少旅游管理經驗,要么缺乏生態資源管理知識,導致在產品開發和游客服務上經常出現兩個極端:過度重視基建,服務設施“城市化”;忽視配套建設,服務設施“虛無化”。
第五個方面,森林旅游發展中保護優先的原則時常被“擊穿”。趨利性和保護性的均衡,是旅游業所面臨的一個難題,尤其對于以自然生態資源為依托的森林旅游,在處理保護和開發上更加困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損害風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賓館、道路、觀景臺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必然要占用一部分林地,從而降低森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并可能影響甚至破壞景區的自然風貌。
二是景點景區運營過程中,一些經營者為了利益最大化而超過景區承載量接待游客,必然對自然生態系統帶來過度壓力,從而導致生態資源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
老克里湖 攝影 龍曉安
森林旅游發展對策建議
進入新時代,森林旅游業要跟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變化,必須轉向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為此,在宏觀上要大力推進“四大轉變”,在措施上要切實做好“四篇文章”。
第一大轉變:森林旅游形態從“看風景”向“過生活”轉變。
傳統的“看風景”森林旅游是對一個景點一個風景“走馬觀花”式的體驗,“到達了景點、看到了風景、拍下了照片”就完成了森林旅游的全部。今天的“過生活”森林旅游則是對森林生活的深度體驗,游客要享受森林生活的場景、森林生活的內容、森林生活的服務。為此,要注重三個方面的拓展。
一是拓展森林旅游空間。打造綜合性的森林旅游大生活圈,特別是要圍繞主要森林景觀,融合周圍的自然生態、鄉風民俗、人文歷史,打造出相互銜接、互為依托的森林生活核心圈、輔助圈和拓展圈。
二是拓展森林旅游產品。打造豐富多樣的森林旅游新業態,特別是要大力開發出森林游戲、森林徒步、森林探險、森林漂流、森林攀登、森林低空飛行,以及林下種植、林下采摘、林下親子活動等森林娛樂和體驗項目。
三是拓展森林旅游氛圍。打造景區、游客、居民共處共享的機制,特別要打破旅游者、旅游地居民間的藩籬,做到游客與居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形成生活氛圍濃厚的“旅游大社區”。
第二大轉變:森林旅游開發從“工業化模式”向“生態化模式”轉變。
從本質上講,森林旅游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內容。所以,森林旅游開發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防止被工業文明的思維俘虜和綁架,杜絕用工業化模式開發和經營。在這方面,要做好三項工作。
一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無論是住宿、餐飲、娛樂等基礎建筑,還是標識、健康、科教等設施的建設,都要遵循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原則,不搞大挖大建,少占林地或不占林地,并且做到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二是在產品開發上,應把低碳排放和可循環利用作為設計建設的主線,精心設計排放低、污染少、品質優、效益高的新興旅游產品,同時要引導游客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構建起綠色低碳森林旅游產品體系。
三是在經營管理上,要借鑒國際性成熟標準和規范,比如IUCN的綠色名錄、ISO14000系列標準,提升我國森林旅游業低碳化、生態化水平。
第三大轉變:森林旅游經濟從“單一門票”向“綜合產業”轉變。
森林旅游業要實現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摒棄單一“門票經濟”的做法,下力氣在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融合上開辟新路,重點要做好三個融合。
一是與一產的融合。把森林旅游與森林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觀光式的林下經濟,這樣,既可向游客提供參與式的旅游項目,豐富他們的旅游生活,又可為游客提供綠色生態的森林食品,滿足美食享受。
二是與二產的融合。把森林旅游與加工業結合起來,讓游客走進森林旅游商品的生產車間,近距離、全方位看到旅游商品的生產過程,豐富游客的體驗感。
三是與三產的融合。把體育、文化、教育、醫療等產業與森林旅游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山地運動、生態文化、自然教育、健康養生等新興康體項目,向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旅游產品。
第四大轉變:森林旅游管理從“粗獷型”向“精細型”轉變。
當前,森林旅游游客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他們對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森林旅游的經營管理逐步向標準化、精細化、人性化邁進。
一是在標準化管理方面,要加大旅游標準制定修訂力度,編制以基礎標準、設施標準、服務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為橫向分類,以食、住、行、游、購、娛和綜合類為縱向分類的各種標準,構筑較為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旅游標準體系。
二是在精細化管理方面,要創新森林旅游業的管理方式,特別是要推進景區管理的網絡化和智能化,讓游客遇到困難時能及時解決;要體現人文關懷精神,讓游客在吃、住、游、玩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上帝”的感覺,都能感知到服務的溫暖。
三是在個性化管理方面,要做到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一方面,要建立各種機制,提前了解不同游客、不同時段的需要,超前為他們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培訓,讓他們具備和掌握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服務的知識和能力。
林區 供圖 俞耀芳
第一篇文章:森林旅游發展與自然保護地管理良性互動的文章。
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為森林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要推進森林旅游健康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與自然保護地管理的關系,特別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自然保護地制度設計上,為森林旅游發展留出空間。也就是在制定自然保護地管理法規時,要明確自然保護地建設的目的,既是為了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正常運作,為物種生存提供庇護所,也是為人類開展自然教育、旅游娛樂提供有效場所,使森林旅游依托自然保護地開展有法可依。
二是在自然保護地和生態紅線劃定中,要界定好森林旅游發展的“邊界”。也就是要更加科學地劃定自然保護地和生態紅線,明確哪些地方可以發展森林旅游,哪些地方禁止森林旅游開發。特別要摒棄“為保護而保護”的思維,把自然保護地劃得過多,把保護核心區、生態紅線區劃得過大,人為限制森林旅游的發展空間。
三是優化森林旅游用地的政策措施,為森林旅游開發提供支持。也就是要針對森林旅游開發的現實需要,制定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地、不同功能區征占用林地的約束條件和審批程序,做到嚴而有序地發展森林旅游。
第二篇文章:森林旅游發展投資和融資的文章。
推動森林旅游持續健康發展,投資是關鍵、融資是剛需,應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集資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一是在各級政府層面,要加大對森林旅游的直接投入,特別是要因地制宜建立森林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森林旅游道路、電力、通訊、安全設施等基礎建設,并將保護管理事業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二是在主管部門層面,要加強森林旅游投融資的引導和服務。一方面,要積極搭建森林旅游投融資平臺,廣泛調動不同所有制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引導社會資本有序進入森林旅游領域。另一方面,對于森林旅游的社會公益性事業,要積極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等。
三是在森林旅游地層面,要創新投融資渠道和機制,特別是要將森林旅游接待服務、休閑娛樂項目、商業服務網點等推向市場,通過抵押、貸款、集資等多種形式,全面拓寬資金渠道。同時,要積極探索自然資源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通過股份合作、租賃和承包經營等方式,為社會資本流入創造有利條件。
長白山天池 攝影 樸龍國
第三篇文章:森林旅游宣傳推介和信息服務的文章。
推進我國森林旅游持續健康發展,不僅要重視每一個森林旅游地的打造,也要重視綜合性大平臺的建設,為森林旅游發展提供宣傳、推介和信息服務,特別是要做好三項工作。
一是試點示范工作。建設森林旅游精品線路試點示范,把一些地域相連、產品相近、特色各異的森林旅游點串聯起來;建設森林旅游縣市試點示范,打造森林旅游的全域旅游新模式;建設森林旅游新業態試點示范,與時俱進推出森林觀光、養生、運動、教育等新產品。
二是宣傳信息工作。一方面,要利用好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及時展示森林旅游發展的新進展、新亮點、新成就,為業界和社會提供咨詢服務。另一方面,要建立森林旅游信息發布制度,每年定期發布森林旅游年度公報,不定期發布其他相關信息,引導森林旅游健康有序發展。
三是節慶活動。重點是要舉辦好全國性森林旅游節、區域性森林旅游節,把它們打造成為森林旅游新理念傳播、新模式推廣、新產品展示、新品牌推介的大平臺,把它們打造成為森林旅游業界的盛會和社會認知森林旅游的品牌。
第四篇文章:森林旅游支持保障體系建設的文章。
一是加強機構和能力建設。建立各級森林旅游行業主管機構,加大對森林旅游組織和推動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質管理和技術隊伍,為森林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和引導。逐步建立起森林旅游的法規、政策、標準等體系,切實加大對森林旅游發展的支持和規范力度。
三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經驗和做法,進一步形成推動我國森林旅游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