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時報8月10日報道:8月7日,2015兩岸林業論壇在黑龍江哈爾濱舉辦,論壇主題為“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中國林學會理事長趙樹叢在致辭中說,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維護兩岸生態安全、實現永續發展的根基,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為增進兩岸同胞的生態福祉、維護全球生態安全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林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林業局總工程師封加平在論壇上作主旨演講。
趙樹叢說,臺灣近代林業的發展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特別是1945年以后,臺灣林業的發展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大陸的林業發展也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和歷史。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們已經實現了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目前,森林面積31.2億畝,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量151億立方米;濕地面積8億畝,自然濕地保護率45.33%;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建立林業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5290處,面積3.91億畝;近10年林業產業總產值年均遞增超過20%,2014年達到5.4萬億元,創造了巨大的綠色資本和財富。
趙樹叢說,豐富的森林資源為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未來的發展中,更需要森林為我們民族的崛起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追求綠色發展的新的歷史潮流中,林業可以發揮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兩岸林學界每年圍繞共同關注的林業課題、從不同的視角交流認識和經驗,不僅對加深兩岸林業合作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發揮兩岸林學界的智慧、共同促進全球森林可持續發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趙樹叢就推動兩岸林業交流合作提出3點建議。一是持續辦好兩岸林業論壇。將兩岸林業論壇打造成兩岸林業長期交流合作的平臺,并以此為紐帶,針對不同的主題聯合兩岸與林業相關的社團組織,舉辦專業性的分論壇,共同深入研討林業議題。二是不斷深化林業合作內容。在繼續鞏固和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野生動植物貿易管理、大熊貓保育、花卉產業發展、林業科技、植物新品種保護、林場經營等領域良好的定期交流機制的基礎上,圍繞兩岸共同感興趣的林業課題組成專家組,聯合開展項目研究和試驗。三是不斷拓展林業合作范圍。探索建立兩岸林業合作園區,提升兩岸林業經濟合作水平和層次。建立兩岸青年林業科技工作者交流機制,制定兩岸林業高校交流計劃,互派青年學生交流學習,形成兩岸林業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局面。
封加平在論壇作了題為《保護天然林與維護生態安全》的主旨演講。他通過現實案例分析,生動闡述了天然林資源在維護淡水安全、國土安全、物種安全、氣候安全和保障人類永續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介紹了相關國家和地區在天然林保護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著重回顧了大陸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深入分析了大陸天然林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全面保護天然林的8項主要對策。
臺灣兩岸漁業合作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沙志一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詞。他強調,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透過每年舉辦的論壇,探討更廣泛的議題,并且在技術上交換心得,在行政上交換經驗,在知能上相互學習。目前雙方在生態旅游、森林公園建設、打擊非法砍伐、瀕危物種保育與貿易管理等議題上,已有不同程度的合作,企盼未來持續從林業的資源面、生態面、民生面及產業面,促進海峽兩岸林業及生態保育之交流與合作。
本屆論壇由中國林學會、中華林學會聯合發起主辦。中國林學會、中國林業經濟學會、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東北林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昆明勘察設計院以及臺灣林業試驗所、臺灣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圍繞林業改革與民生、綠色發展與生態文化、生態保護技術與政策3項議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互動。相關省(區、市)林學會和高等農林大學、林業企業的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