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意見》提出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絡,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中的平臺作用,促進再生資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動化、透明化,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在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中,針對能源、礦產資源、水、大氣、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各類生態要素,充分利用多維地理信息系統、智慧地圖等技術,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優化監測站點布局,擴大動態監控范圍,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立體監控系統。依托現有互聯網、云計算平臺,逐步實現各級政府資源環境動態監測信息互聯共享。
近年來,我國在互聯網技術、產業、應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傳統行業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等問題,尤其是表現于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亟待提高。所以,為加快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重要作用,國務院出臺了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筆者認為,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是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的助推劑。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互聯網+”的應用具有廣闊的天地,生態產業的發展更需要“互聯網+”融合的全方位支持。尤其在當前互聯網廣泛普及的情況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只有將互聯網與生態環保工作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跨界融合起來,才能把新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開展得更好。
自從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提“互聯網+”的概念后,各個部門、各個領域一直在積極找尋自身與其契合的點。那究竟互聯網會與環境行業產生怎樣的融合?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領域進行嘗試與探索。
一是運用“互聯網+生態”開展生態環保公益活動。目前,互聯網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生活、交流和聚集的主要方式之一。生態環保公益活動要想獲得青少年的廣泛參與,就要有效地借助這個渠道,增強體驗性、互動性,為青少年提供參與建設美麗中國的學習與實踐路徑。同時,青少年通過微博、微信、QQ等應用平臺,分享自身參與的良好體驗和成就感,還會帶動身邊伙伴共同參加活動,實現“影響一個、帶動一批”的擴大效應。
二是依托“互聯網+”做大做強森林食品產業。7月16日,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與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總公司在人民大會堂就“中國森林食品網”上線以及開展戰略合作召開新聞發布會,這標志著龍江森工旗下所屬“黑森”綠色食品產業進入依托“互聯網+”壯大市場、多元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所屬黑森綠色食品集團在已初具規模的黑森綠色食品商城、天貓黑森綠色食品旗艦店、京東黑森綠色食品旗艦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種互聯網營銷模式,努力尋找有影響力的電商平臺,經過與中國森林食品網多次深入溝通,達成了5年內銷售黑森綠色食品30億的戰略合作意向。無疑,“黑森”綠色食品(集團)公司加盟中國森林食品網,與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森林食品專屬電商采取“入股營銷、借勢營銷、互聯網營銷”的方式進行戰略合作,既可發揮龍江森工綠色食品產地生態優良、產品天然綠色的優勢,又可發揮中國森林食品網在產品推廣、品牌傳播的互聯網營銷優勢,是“黑森”綠色食品推進互“聯網+”行動,實現旗艦店、連鎖店、超市線下銷售和電商線上銷售有機結合的一次全新探索,也是貫徹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以及加快“互聯網+”產業發展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可以說,此次簽約,是黑森綠色食品(集團)公司與中國森林食品網實現“黑森綠色食品產地+特色+互聯網”的強強聯合、互惠雙贏的戰略合作,必將對“黑森”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多元化營銷體系建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由此可見,“互聯網+生態”,是利用互聯網的理念、思維、方法推動建立線上線下互動,上下左右聯動的生態產業全方位參與機制,有效實現把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的全過程,其不斷探究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方式方法,可以體現于林業產業的諸多方面。也就是說,“互聯網+”在生態建設及林業產業發展領域的應用還有許多空間等待我們去開發應用。如鼓勵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各類苗木花卉產業營銷、森林景區管理與營銷、森林資源保護和大數據應用,林業資源信息平臺建設,推動林業資源交易市場向線上線下結合轉型升級等。
新常態是經濟減速轉型提質的新階段,必然是生態減壓增量提質的新契機。新常態讓出了許多空間和容量,更有條件通過“互聯網+”的融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化發展。因此,結合“互聯網+”的巨大作用推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為群眾建設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結合“互聯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消除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結合“互聯網+”創建國家農林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綠色食品生產,讓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幸福感,一點一滴滲透進每一個人,應是時代賦予政府部門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