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的斯亞貝巴峰會:“防止跨國公司偷稅漏稅”議題出現分歧
信息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剛果(布)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 發布日期:2015-07-25 瀏覽次數:7675次
據法新社報道,跨國公司偷稅漏稅行為每年都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上百億歐元的稅收損失。但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發展融資國際峰會”上,與會者并未就建立防止偷稅漏稅有效機制達成共識。
會議伊始,部分非洲國家元首旋即提出希建立新的國際稅務標準,然而發達國家拒絕了在聯合國框架下設立國際稅務機構的提議。塞內加爾總統馬基·薩爾表示,“每年,非洲因非法資本輸出和偷稅漏稅行為蒙受300億-600億美元的損失,這基本等同于國際社會對非提供的援助總額。”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一再表示,“設立強有力的國際稅收體系對消除貧困而言至關重要,我們希望能在亞的斯亞貝巴達成一致。”
發展中國家的聯合體,具有134個成員國的“77國集團”提出應終結跨國公司的利潤輸出,跨國公司可借助避稅場所實現利潤輸出,這種行為已構成偷稅漏稅。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布的數據,這種行為每年使發展中國家蒙受約1000億美元的稅收損失。
樂施會執行會長溫妮·比昂依瑪女士認為,“這是搶劫!是富國對窮國實施的搶劫。”她援引了美國參議院的調查結果,“美國設備制造業巨頭卡特彼勒在非洲和亞洲的雇員數占總雇員數的30%,利潤也占30%,但其在非洲和亞洲實現的利潤僅占總利潤的1%。 該公司80%的利潤流向了避稅場所。我們應努力糾正這種錯誤行為。”
未履行的承諾
77國集團建議在聯合國框架下成立一個稅務問題國際合作機構,針對偷稅漏稅行為、企業真正所有者和稅務咨詢交流等問題制定新的國際規則。
如今,國際稅務規則制定是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DE)框架下推進的,作為發達國家俱樂部,該組織并沒有賦予發展中國家太多的話語權。
在聯合國框架下成立稅務機構的提議已得到了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內的眾多社會人士的支持,但遭到了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普遍反對。該組織不希望這一提議被寫入峰會最終成果文件,因此談判陷入僵局。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接受法新社訪談時指出,“發達國家沒有履行提供發展援助的承諾,也沒有履行就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融資的承諾。沒有履行上述承諾也就罷了,他們至少不應再去阻止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獲得他們應有的收入(稅收)。”
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并非毫無作為,此前該組織已實施了 “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計劃,旨在防止跨國公司偷稅漏稅,同時專門派出稅務專家,指導發展中國家優化稅務工作。
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稅務工作負責人帕斯卡爾·圣-阿芒認為,在聯合國框架下再成立一個機構完全是多此一舉,“毫無疑問,如成立這么一個機構,它只能給各國提供一個發表不同意見的平臺,而不會起到實質推動作用。世界需要的是一套統一的標準和制度,在擁有200個成員國的聯合國舞臺上,再加上各國不同的稅法和缺乏活力的機制,這種機構是什么成果也不會達成的。”
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之所以拒絕在防止偷稅漏稅進程上取得突破,很明顯是為了保護其跨國企業的利益。
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教授,非洲發展銀行研發部前主任雷昂斯·恩迪庫馬納表示,“當加拿大、美國、英國或法國的跨國公司到發展中國家開拓市場時,本國政府總是如影隨形。向當地提供發展援助也往往為了幫助企業敲開市場大門而已。發達國家應該給非洲國家更大的自由,讓他們與跨國公司展開平等對話,而不是動用政治力量向他們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