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月7日從農業部獲悉,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網絡交易規模實現翻番,初步估算,去年全國農產品網絡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占農產品銷售額的3%。
統計顯示,當前我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數量超過3000個,呈快速增長態勢。同時,農業生產資料、休閑農業電子商務也已開始起步。
農業部介紹,農業電子商務僅是“互聯網+”現代農業在農業領域的一大表現,“互聯網+”現代農業在農業物聯網、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也已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在農業物聯網方面,農業部先后在北京、黑龍江、內蒙古等8省(區、市)實施國家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和區域試驗工程,在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大田作物種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方面廣泛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總結出了200多項成熟的規模應用模式,在節水、節藥、節肥、節勞動力等方面效果明顯。
“‘互聯網+’現代農業能發揮互聯網在農業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可將互聯網創新成果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提高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對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認為。
據悉,下一步農業部將從四個方面著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在生產環節將重點實施農業物聯網應用試驗示范工程,大力推廣農業物聯網技術和模式,不斷擴大物聯網應用的規模化程度;在經營環節將大力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以農產品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為重點,推動形成農產品進城與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暢通流動的新格局;在管理環節將強化大數據技術創新應用;在服務環節將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記者還了解到,國務院7月4日公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現代農業進行了專門部署。《意見》提出,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